發(fā)布人:35941小編 | 分類:雞禽類 | 更新:2013/8/16 12:11:24 | 瀏覽:6 |
|
鵝副黏病毒病是鵝的一種以消化道病理變化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對鵝的危害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雛鵝死亡率可達90%以上,給養(yǎng)鵝業(y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
鵝副黏病毒病的病原為鵝黏病毒,屬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屬。病毒廣泛存在于病鵝的內臟器官內(脾臟、肝臟、腸管等)。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病毒顆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徑為120納米),形態(tài)不正,表面有密集纖突結構,病毒內部由囊膜包裹著螺旋對稱核衣殼。分離的毒株接種10日齡發(fā)育雞胚后能迅速繁殖,雞胚在接種后2~3天死亡。鵝黏病毒能凝集雞的紅細胞,人工感染雞可引起死亡。
流行特點
1.易感動物各種年齡的鵝對鵝副黏病毒病都具有較強的易感性,日齡越小發(fā)病率、死亡率越高,10日齡以內的雛鵝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10~15日齡雛鵝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可達90%以上。隨著日齡的增長,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下降。疫區(qū)內的雞也可以感染發(fā)病死亡。
2.傳染原和傳播途徑患病鵝和病愈后帶毒者為傳染源。常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水平傳播。
3.發(fā)生規(guī)律本病無季節(jié)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常呈地方性流行。
病理變化
鵝副黏病毒病的潛伏期為3~5天,人工感染雛鵝和青年鵝2~3天發(fā)病,病程1~4天。病鵝精神委頓,縮頭垂翅,食欲不振或拒食,飲水量增加,行動緩慢,不愿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隨水流漂游。病鵝拉黃白色稀糞便或水樣便,有時帶血呈暗紅色。成年鵝將頭插于翅下,嚴重者常見口腔流出水樣液體,并有扭頸、轉圈、仰頭等神經癥狀,特別是飲水后病鵝有甩頭、咳嗽、呼吸困難等現(xiàn)象。成年鵝病程稍長,產蛋量下降,康復鵝生長發(fā)育受阻。病死鵝機體脫水,眼球下陷,腳蹼干燥,皮膚淤血,皮下干燥;肝臟腫大,淤血,有芝麻或綠豆大的壞死灶;胰腺腫大,有灰白色壞死灶;心肌變性;下段食道黏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黃色芝麻大小潰瘍結痂,剝離后留有斑痕及潰瘍面;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有出血斑點;腸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腸和回腸黏膜上常有散在的淡黃色豆大小壞死性假膜,剝離后呈潰瘍面;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有的病死鵝腦充血、淤血。 |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應以預防為主。做到不從疫區(qū)引進種鵝和雛鵝;制定切實可行的衛(wèi)生、消毒制度,做好病鵝和健康鵝的隔離工作;不能把鵝與其他禽類混養(yǎng);制訂免疫計劃,并認真搞好免疫接種。
1.種鵝免疫給留作種用的鵝群從選留開始就采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疫苗0.5毫升進行第一次免疫,于產蛋前15天時以1毫升進行第二次免疫,再過90天再以1毫升進行第三次免疫,這樣就能使種鵝在產蛋期都具有較強的免疫力,用這樣的種蛋進行孵化,雛鵝出殼后可受母源抗體的保護,提高雛鵝的成活率。也可以用小鵝瘟和鵝副黏病毒病二聯(lián)油乳劑滅活疫苗或鵝副黏病毒病和鵝疫里默桿菌二聯(lián)油乳劑滅活疫苗進行免疫。
2.雛鵝免疫對無該病母源抗體的雛鵝,應根據(jù)本地該病流行情況,于2~7日齡或10~15日齡進行第一次免疫,每只皮下注射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疫苗0.3~0.5毫升;在免疫后60天再免疫1次,每只肌內注射0.5毫升。對有該病母源抗體的雛鵝,于15日齡以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疫苗0.5毫升肌內注射免疫即可。 若緊急預防,應采用鵝副黏病毒弱毒疫苗注射,因為它產生免疫力的時間快。但20日齡以內沒有該病母源抗體的雛鵝不能使用。
|
|
|
|
|
U盤 |
500積分 |
 |
|
|
|
充電寶 |
2250積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