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人:35941小編 | 分類:豬類 | 更新:2013/8/16 17:14:13 | 瀏覽:7 |
|
豬圓環(huán)病毒(在分類學上屬圓環(huán)病毒科圓環(huán)病毒屬,為已知的最小的動物病毒之一。病毒粒子直徑14-17nm,呈20面體對稱結構,無囊膜,含有共價閉合的單股環(huán)狀負鏈DNA,基因組大小約為1.76kb。PCV對外界理化因子的抵抗力相當強,即便在PH3的酸性環(huán)境及72℃的高溫環(huán)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時間,氯仿作用不失活,無血凝活性,F(xiàn)已知PCV有兩個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為致病性的病毒。豬對PCV2具有較強的易感性,感染豬可自鼻液、糞便等廢物中排出病毒,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 |
 |
發(fā)病機制:在病豬鼻黏膜、支氣管、肺臟、扁桃體、腎臟、脾臟和小腸中有PCV粒子存在。胸腺、脾、腸系膜、支氣管等處的淋巴組織中均有該病毒,其中肺臟及淋巴結中檢出率較高。表明PCV嚴重侵害豬的免疫系統(tǒng):病毒與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組織細胞和胸腺巨噬細胞相伴隨,導致患豬體況下降,形成免疫抑制。
由于免疫抑制而導致免疫缺陷,其臨床表現(xiàn)為:對低致病性或減弱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發(fā)疾病;重復發(fā)病對治療無應答性;對疫苗接種沒有充分免疫應答;在一窩豬中有一頭以上發(fā)生無法解釋的出生期發(fā)病和死亡;豬群中同時有多種疾病綜合征發(fā)生。這些特征在PMWS的豬群中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
淋巴細胞缺失和淋巴組織的巨噬細胞浸潤,是PMWS病豬的獨特性病理損害和基本特征。而且此特征與血液循環(huán)中B及T細胞減少和淋巴器官中這類細胞的減少呈高度相關;與周圍血液和淋巴組織中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譜系細胞的增加呈高度相關。另外已證實淋巴組織、相關免疫細胞和血液中的細胞存在大量的PCV2抗原。
傳播途徑:豬對PCV2具有較強的易感性,感染豬可自鼻液、糞便等廢物中排出病毒,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懷孕母豬感染PCV2后,可經胎盤垂直傳播感染仔豬。人工感染PCV2血清陰性的公豬后精液中含有PCV2的DNA,說明精液可能是另一種傳播途徑。用PCV2人工感染試驗豬后,其他未接種豬的同居感染率是100%,這說明該病毒可水平傳播。豬在不同豬群間的移動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被污染的衣服和設備進行傳播。
工廠化養(yǎng)殖方式可能與本病有關,飼養(yǎng)管理不善、惡劣的斷奶環(huán)境、不同來源及年齡的豬混群、飼養(yǎng)密度過高及刺激仔豬免疫系統(tǒng)均為誘發(fā)本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豬場的大小并不重要。
PCV感染試驗動物,發(fā)現(xiàn)只有豬產生特異性抗體,而兔、鼠、牛,甚至人均為血清學陰性PCV1對豬無致病性,但能產生血清抗體,并且在調查的豬群中普遍存在。
PCV2可引起斷奶仔豬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征(PMWS),并多發(fā)于5~16周齡的豬。
PCV能水平傳播,接觸病毒后一周, 血清中能檢出抗體,隨后滴度不斷升高。
臨床癥狀:PMWS的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豬只漸進性消瘦或生長遲緩,這也是診斷PMWS所必需的臨床依據,其他癥狀有厭食、精神沉郁、行動遲緩、皮膚蒼白、被毛蓬亂、呼吸困難,咳嗽為特征的呼吸障礙。較少發(fā)現(xiàn)的癥狀為腹瀉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發(fā)病率一般很低而病死率都很高。體表淺淋巴結腫大,腫脹的淋巴結有時可被觸摸到,特別是腹股溝淺淋巴結;貧血和可視黏膜黃疸。在一頭豬可能見不到上述所有臨床癥狀,但在發(fā)病豬群可見到所有的癥狀。胃潰瘍、嗜睡、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和突然死亡較為少見。絕大多數PCV2是亞臨床感染。一般臨床癥狀可能與繼發(fā)感染有關,或者完全是由繼發(fā)感染所引起的。在通風不良、過分擁擠、空氣污濁、混養(yǎng)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時,病情明顯加重,一般病死率為10%~30%。
先天性顫抖的癥狀:顫抖由輕微到嚴重不等,一窩豬中感染的數目也變化較大。嚴重顫抖的病仔豬常在出生后1周內因不能吮乳而饑餓致死。耐過1周的乳豬能存活,3周齡時康復。顫抖是兩側性的,乳豬躺臥或睡眠時顫抖停止。外部刺激如突然聲響或寒冷等能引發(fā)或增強顫抖。有些豬一直不能完全康復,整個生長期和育肥期繼續(xù)顫抖。發(fā)病窩豬常為新引入的年輕種豬所生,這表明這些血清學陰性種豬在懷孕的關鍵期接觸了PCV。
常見的混合感染:PCV感染可引起豬的免疫抑制,從而使機體更易感染其他病原,這也是圓環(huán)病毒與豬的許多疾病混合感染有關的原因。最常見的混合感染有PRRSV、PRV(偽狂犬病毒)、PPV(細小病毒)、肺炎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PEDV(流行性腹瀉病毒)、SⅣ(豬流感病毒),有的呈二重感染或三重感染,其病豬的病死率也將大大提高,有的可達25%~40%。 |
防御機制:本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上患豬生產性能下降和高死亡率,使本病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因為PCV2的持續(xù)感染,使本病在經濟上具有更大的破壞性。抗生素的應用和良好的管理有助于解決并發(fā)感染的問題。
加強飼養(yǎng)管理:降低飼養(yǎng)密度、實行嚴格的全進全出制和混群制度、減少環(huán)境應激因素、控制并發(fā)感染、保證豬群具有穩(wěn)定的免疫狀態(tài)、加強豬場內部和外部的生物安全措施、購豬時保證豬來自清潔的豬場是預防控制本病、降低經濟損失的有效措施。專利消毒劑在1∶250稀釋消毒時能有效的殺滅圓環(huán)病毒,因此可將其應用于每批豬之間的終端消毒。
做好豬主要傳染病的免疫工作
PCV2與其相關豬病的發(fā)生還需要另外的條件或共同因素才得誘發(fā)臨床癥狀。目前世界各國控制本病的經驗是對共同感染源作適當的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所以做好豬場豬瘟、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氣喘病和藍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種,確保胎兒和吮乳期仔豬的安全是關鍵。因此根據不同的可能病原和不同的疫苗對母豬實施合理的免疫程序至關重要。
人工被動免疫:可采取血清療法。從豬場的育肥豬采血(健康的淘汰種豬血最好),分離血清,給斷乳期的仔豬腹腔注射。
自家疫苗的使用:豬場一旦發(fā)生本病,可把發(fā)病豬的內臟加工成自家疫苗,據臨床實踐,效果不錯。但現(xiàn)階段有兩種觀點:一是母豬和斷奶仔豬同時免疫,優(yōu)點是免疫效果快,基本在1~2月內能控制本。蝗秉c是如果滅活不徹底,將使本病長期存在。二是只免疫斷奶仔豬,優(yōu)點是免疫安全性好,基本不會使本病長期存在;缺點是免疫效果慢,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控制本病。
“感染”物質的主動免疫:“感染”物質指本豬場感染豬的糞便、死產胎豬、木乃伊胎等,用來喂飼母豬,尤是初產母豬在配種前喂給,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有一定抗體的母豬在懷孕80天以后再作補充喂飼,則可產生較高免疫水平,并通過初乳傳遞給仔豬。這種方法,不僅對防制本病、保護胎豬和吮乳豬的健康有效,而且對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礙也有較好的效果。但使用本法要十分慎重,如果場內有小豬會造成人工感染。
|
|
|
|
|
U盤 |
500積分 |
 |
|
|
|
充電寶 |
2250積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