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人:35941小編 | 分類:雞禽類 | 更新:2013/8/20 16:50:59 | 瀏覽:12 |
|
雞吸蟲病是由吸蟲寄生于禽類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吸蟲屬于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復殖亞綱,是一類身體扁平、多細胞、缺肛門、無體腔的動物。復殖亞綱幾乎全部是家畜、家禽及人類的內寄生蟲,實際上可以侵襲宿主身體的所有的體腔和組織。它們具有復雜的生活史,需要一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宿主。 |
 |
(一)前殖吸蟲。呵爸澄x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屬的多種吸蟲寄生于雞、鴨、鵝等禽、鳥類的直腸、泄殖腔、腔上囊和輸卵管內引起的,常導致母禽產蛋異常,甚至死亡。
1.病原 蟲體呈棕紅色,扁平梨形或卵圓形,體長3~6mm,寬1~2mm。口吸盤位于蟲體前端,腹吸盤在腸管分叉之后。兩個橢圓或卵圓形睪丸,左右并列于蟲體中部兩側。卵巢分葉,子宮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開口于蟲體前端口吸盤左側。蟲卵呈棕褐色,橢圓形,一端有卵蓋,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內含一個胚細胞和許多卵黃細胞,蟲卵大小為22~29μm×12~15μm。
2.生活史 成蟲在寄生部位產卵,卵隨糞便排到體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吞食,在其腸內孵出毛蚴,鉆入螺肝發(fā)育為胞蚴,再由胞蚴發(fā)育為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進入水中,鉆入第二中間宿主蜻蜓的幼蟲和稚蟲體內發(fā)育為囊蚴,禽類啄食帶有囊蚴的蜻蜓幼蟲或成蟲即被感染,經1~2周發(fā)育為成蟲。
(二)棘口吸蟲。杭谖x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屬的吸蟲寄生于雞、鴨、鵝等禽、鳥類直腸和盲腸內引起的。
1.病原 卷棘口吸蟲 蟲體呈淡紅色,長葉狀,體表有小刺。蟲體大小為7.6~12.6mm×1.26~1.6mm。頭襟發(fā)達,具有頭棘?谖P位于蟲體前端。兩個橢圓形睪丸前后排列于體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腸管分叉后方、腹吸盤前方。蟲卵呈金黃色、橢圓形,大小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蓋,內含一個胚細胞和很多卵黃細胞。
宮川棘口吸蟲大小為8.6~18.4mm×1.62~2.48mm,兩個睪丸呈橢圓形,分葉。除禽、鳥類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動物和人。其他形態(tài)結構與卷棘口吸蟲相似。
2.生活史 棘口吸蟲的發(fā)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折疊蘿卜螺、小土蝸和凸旋螺,第二中間宿主除上述3種螺外,尚有半球多脈扁螺、尖口圓扁螺和蝌蚪。
成蟲在禽的直腸或盲腸內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31~32℃條件下僅需10d即孵出毛蚴;毛蚴進入第一中間宿主后,約經32d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離開螺體,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間宿主即鉆入其體內形成囊蚴。終末宿主禽類吃入含囊蚴的螺螄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進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蟲逸出,吸附在腸壁上,約經16~22d即發(fā)育成成蟲。
(三)背孔吸蟲。罕晨孜x病是由背孔科背孔屬的吸蟲寄生于鴨、鵝、雞等禽類盲腸和直腸內引起的。蟲體種類很多,常見的為細背孔吸蟲,在我國各地普遍存在。
1.病原 細背孔吸蟲呈淡紅色,體細長,兩端鈍圓,大小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盤。腹面有3行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的腹腺。兩個分葉狀睪丸,左右排列于蟲體后部。卵巢分葉,位于兩睪丸之間。生殖孔開口于腸分叉后方。蟲卵大小為15~21μm×12μm,兩端各有1條卵絲,長約0.26mm。
2.生活史 成蟲在宿主腸腔內產卵,卵隨糞便排到外界,在適宜的條件下,經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間宿主圓扁螺后毛蚴鉆入其體內,發(fā)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體內或離開螺體,附著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類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螄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蟲附著在盲腸或直腸壁上,約經3周發(fā)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1)前殖吸蟲病 前殖吸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節(jié)與蜻蜓的出現(xiàn)季節(jié)相一致,多發(fā)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邊放牧時,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時,含蟲卵的糞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2)棘口吸蟲病 棘口吸蟲病在我國各地普遍流行,對雛禽的危害較為嚴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飼料,因為螺與蝌蚪多與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臨床癥狀:(1)前殖吸蟲病 感染初期,患禽外觀正常,但蛋殼粗糙或產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或僅排蛋黃或少量蛋清,繼而患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臥墻角,滯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樣液體,有的腹部膨大,步態(tài)不穩(wěn),兩腿叉開,肛門潮紅、突出,泄殖腔周圍沾滿污物,嚴重者因輸卵管破壞,導致泛發(fā)性腹膜炎而死亡。
(2)棘口吸蟲病 輕度感染僅引起輕度腸炎和腹瀉。嚴重感染時引起下痢,貧血,消瘦, 生長發(fā)育受阻,甚至發(fā)生死亡。
(3)背孔吸蟲病 由于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導致腸粘膜損傷、發(fā)炎,患禽精神沉郁,貧血,消瘦,下痢,生長發(fā)育受阻,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4)后睪吸蟲病 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現(xiàn)貧血,消瘦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常引起死亡。 |
(一)治療:現(xiàn)代化關閉式的飼養(yǎng)管理方式使大多數(shù)雞很少發(fā)生吸蟲感染。然而開放式的養(yǎng)禽場中可能感染吸蟲,尤以養(yǎng)鴨場常常嚴重感染多種吸蟲,并造成相當嚴重的危害,應進行及時治療。南方禽類感染吸蟲較北方禽類嚴重。
對于寄生于禽眼內的各種嗜眼吸蟲,可應用75%~90%酒精滴眼。該藥雖對局部有刺激性,但可自愈。
寄生于呼吸系統(tǒng)特別是寄生于鼻道、氣管和支氣管的吸蟲,可借助吸入具有殺蠕蟲特性的粉劑藥物進行驅蟲。林仁錚等(1985)報道,對鴨舟型嗜氣管吸蟲病的治療,可用0.2%碘溶液氣管注入,每只成年鴨1毫升,同時連續(xù)用0.2%土霉素水溶液飲服2天。用藥5天后剖檢蟲體100%死亡,一次治愈。病鴨無不良反應,日趨恢復,可正常生長。袁福如等(1991)報道,對鴨氣管吸蟲可試用吡喹酮,每公斤體重20mg,拌料喂服,連用2次,效果滿意。
預防:對病禽進行有計劃的驅蟲,驅出的蟲體和排出的糞便應嚴格處理,采取堆積發(fā)酵法殺滅蟲卵,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杜絕傳染來源。
由于所有的禽類吸蟲都至少需有一種螺螄作為中間宿主,所以預防禽類感染吸蟲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或消滅這些軟體動物,或使禽類避開吸蟲的流行區(qū),選擇盡可能地遠離河流和沼澤地的地方飼養(yǎng)家禽,或采取關閉方式飼養(yǎng)家禽。
防制中間宿主螺螄(陸地螺或水生螺),可采用開溝排水,改良土壤或是用化學藥劑殺滅。例如有效的滅螺劑有硫酸銅(或膽礬粉)粉劑或結晶,低濃度2×10-5~1×10-4的硫酸銅對多種水生螺的幼螺或成螺有效,較高濃度對螺卵也有效。硫酸銅的缺點是與淤泥中的各種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結合而發(fā)生沉淀,并且對一些魚和植物也有不利影響。另外,多聚乙醛以及乳化的氯硝柳胺等都是很有效的滅螺劑。 |
|
|
|
|
U盤 |
500積分 |
 |
|
|
|
充電寶 |
2250積分 |
 |
|
|
|